一、福建茶叶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
茶叶的生长与分布、质量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,而福建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,地理气候优势突显,从南到北,约在北纬23°与28°之间,气候温和湿润,光照、降雨充沛,遍布山地和有机土壤,高山云雾气候常见,植物种类最丰富,十分亦是茶树生长,从而使得茶叶品种丰富。
福建省的茶树种质资源之所以能有今天这么丰富多彩,绚丽多姿,是与茶树原产“演化区域”福建的优异地理、地势、气候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,又是在漫长的地质构造变动历程中渐变衍演而来的。
通过考古学界调查、发掘、考证,确认为商周时代“七闽”的葬俗,其族号为“闽濮族”,武夷山古代传说中的武夷君即其君长,足见武夷茶于周朝之前就被利用。
又据《溪边奇茗冠天下,武夷仙人从古载》指出“武夷茶原属野生,非人力所植,为一老人所发现,初献茶,死为山神,立庙祀之”。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干坑,海拔690m,曾发现了短柱茶,树高18 m,胸围100㎝,树幅6×8 m的野生茶树。2006年在自然保护区青龙瀑布山麓也发现有野生茶。
二是天山菜茶群体产地天老山(天山)“商周丹丘子、霍桐真人以茶修炼”。宁德天山(天老山)曾称霍山,它是天下三十六洞天的第一洞天,是中国历史上仙家、道教修炼圣地。天山西部的霍山顶(即今虎贝乡西南部的无名峰、第一旂一带),为丹丘子于此修炼饮茶等活动遗址。
其附近亦是目前福建省现存野生茶最大的群落——蕉城区姑娘坪等野生茶树分布地。道教先师葛玄等在霍山以茶炼丹,理论家陶弘景曾隐居宁德蕉城天山山麓“元禧观”修炼,他在《杂录》中记载:“服苦茶轻身换骨”。综上可见,蕉城区天山及周围,早于商周时期丹丘子、霍桐真人在天老山(天山)亦以茶作为保健品饮用。
此外,在天山周边的闽东茶区诸县和政和县亦有许多茉莉及变异茶树。
从上述武夷山、天山(天老山、霍桐山)两大名茶区及周边的历史考证和品种变异、野生茶树生存,可初步确认福建早在商周时期已始用茶,“以茶轻身”。
足证,福建是茶树原产“演化区域”,丰富多样的茶树品种乃是从野生种衍变而来,并非如国内有些专家所述的几条路线而传播到福建。故著者认为,福建的茶种,是茶树同源分布种质的衍演。
福建不仅野生茶树星罗棋布,而且茶树品种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,全省现有茶树品种830多种,有国优良种19个、省优良种17个、地方品种数以千计,仅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就建立了茶树观察园、福建省乌龙茶种质资源圃与选育材料种质库五处,总面积50多亩,征集保存了1000多份,地方与新选育的茶树品种类型4000多个,这些都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打下坚实基础。
福建茶树品种依种群和分布地域等,可分为两大群落:
一是闽北有性系菜茶群落(以制乌龙茶的武夷菜茶为代表);
二是闽东有性系菜茶群落(以制绿、红、白茶的天山菜茶及坦洋菜茶为代表);
三是闽东北无性系大白茶群落(以制红、绿、白茶的福鼎大白茶、政和大白茶制乌龙茶的闽北水仙为代表);
四是闽南无性系乌龙茶种群落(以制乌龙茶的铁观音、佛手、奇兰八仙茶为代表);
五是省茶科所新选育的无性品系。
福建茶种依繁育方法分为无性系品种和有性系品种二大类。无性系是以扦插、压条等无性繁殖法培育的品种,它有乔木大叶型(如省茶科所选育的春雷、云峰、黄芽、山舞、朝阳、英红1号等)、半乔木大叶型(如水仙、政和大白茶、福鼎大白茶、福鼎大毫茶、梅占、福安大白茶、早逢春、四季春、岭路大白茶、歌乐茶、黄岗乌龙、柏柳乌龙、白牡丹、长红;省茶科所选育的福云6、7、8、10、23、11、9、15、16、19、20、21、14、2号、福云591、595、迎春、早春毫、白云2、3、4、号等,还有吴山早芽、岗下大茶、大红茶、郑兆钦选育的八仙茶等)。
半乔木中叶型(如黄棪、桃仁、圆叶种;省茶科所选育的黄奇、朝阳、黄观音、紫玫瑰、瑞香、玉龙、黄玫瑰等);灌木大叶型(如红芽佛手、绿芽佛手、兰田乌龙、联山大叶等);灌木中叶型(如铁观音、毛蠏、大叶乌龙、本山、白奇兰、金面奇兰、青心奇兰、早奇兰、慢奇兰、竹叶奇兰、赤叶种、白样观单、长叶早、竹叶种、崎种、红英、薄叶、厚叶种、红样、白茶、福岭白牡丹、大坪白牡丹、红骨乌龙、笠枝乌龙、高脚乌龙、长叶乌龙、毛猴、犹猴种、牛角茶、紫芽早;省茶科所选育的悦茗香、丹桂、九龙袍、茗科1号、春兰、金牡丹、春桃香、紫牡丹、革新1号等);灌木小叶型(如矮脚乌龙、软枝乌龙、小叶奇兰、墨香等)。用无性繁殖的茶树品种,能够长期保持原有纯一的优良的遗传性状,减少品种的变异。
福建有性系茶树品种,有半乔木大叶型(如吴山清明茶、桐木大叶种等);灌木中叶型(如武夷菜茶、天山菜茶、坦洋菜茶等)。
除上述有性系、无性系品种之外,尚有稀有品种筲绮、奇曲、肉桂、白瑞香、天山奇丛、曲枝叶、天山栲叶茶、瓜子金、苦瓜、金钱、黄袍、北斗、九龙珠、黄龙、正太阳、白牡丹、大红岩;武夷名丛大红袍、铁罗汉、白鸡冠、水金龟、半天妖等。
二、分析福建茶叶生产的不利条件
1、一是产业化水平低。全市茶叶加工厂几百家,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,拳头产品不多,龙头企业数量少,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,生产、加工和销售都呈现较为分散的局面,环节多、成本高、损耗大,tieguanyin形不成规模效益
2、二是对茶业投入少,茶园基础设施差,品种结构不尽合理。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,茶农自我积累、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,茶叶生产条件差;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,手段落伍,技术推广经费少,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、用肥培训,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,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,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;大部分茶园年久老化,基础设施不配套,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根本茶叶改变;茶叶品种布局不尽合理,大路货多,名优特品种比例不大,更新改造任务重。
3、三是尚未形成真正的优势品牌。福州市茶叶品牌数量少,名牌不凸现,形不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。
4、四是出口市场单一,价格低,技术壁垒突出。出口产品仍然以散装原料茶为主,技术含量不高,附加值低;自有出口品牌少,名牌更少;产品价格水平低,卫生质量标准差,贸易技术壁垒日益突出。
三、福建茶叶市场的状况拜托各位大神
福建是茶叶的发祥地,茶叶已成为福建省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,全省除个别偏远岛屿外几乎是县县产茶,涉茶人员已超过300万人,占全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。全省共有茶园面积195万亩,居全国第二位,年产茶13.6万吨,居全国第一位;年出口茶叶2.8万吨,创汇1亿美元,为全国第二位;茶叶产值42亿元,营销总额已达110亿元,财税12亿多元。茶叶已成为福建省广大农村促进经济发展,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途径。我国加入WTO,福建茶叶将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在世界茶叶产大于销,供大于求的格局下,福建茶叶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严格的“绿色壁垒”。专家认为:加入WTO对福建茶叶带来很大的冲击,因为国外许多茶商早已把目光瞄准庞大的中国茶叶市场,竞争是无法避免的。更加令人担忧的是,福建茶叶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,据福州闽津茶叶公司的陈金堂经理介绍:闽茶企业相互压价,自相残杀,茶人行业利益意识单薄,自律联合对外意识较差,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下降。陈金堂说,福建各类各级别名优茶多达200多种,除乌龙茶、铁观音外,其他茶闽人知之不多,尚无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相当多份额的品牌,尤其是外销茶叶,基本上以散装为主,仅是充当国外产品的原料。在采访中,记者找到几位茶商,他们都认为福建茶叶实在是混水摸鱼,到目前,福建省有85%以上的茶园,60%以上的茶叶加工是由个体农户生产经营的。像这些个体生产,固然有其能发挥生产经营者积极性的有利一面,但弊端日渐凸现,因为小生产无法抗衡规模优势,致使资源严重浪费。所以,这些将是造成福建茶叶生产力水平总体低下的重要原因。许多茶商一直在呼吁,茶叶应当以质量和诚信为本,不能相互残杀,如果在这样下去,福建茶叶将会失去诚信和品牌。从当前茶叶发展情况看,基本是依靠市场来调节,这是不是由于政府对茶叶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弱,才造成茶叶市场混乱呢?福建是茶的发祥地,应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茶叶管理机构,把部门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,尽快调查并解决茶叶行业中出现的问题,认真协调茶叶供销关系,促进茶叶产业化进程,规范市场,加强行业自律和质量管理,把福建茶叶做强、做大。参考资料:第一茶叶网 www.t0001.com